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计划执行与草案

广东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办公室 时间:2020-01-20 16:20:41
字体: [大] [中] [小]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葛长伟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广东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我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的工作要求,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历史机遇,扎实落实“1+1+9”工作部署,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7万亿元、增长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左右。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工业投资增长6.3%,其中汽车制造、医药制造投资分别增长37.1%、11.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3%,其中生态环保、公共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36倍、21.8%;服务业投资增长13.0%,其中教育投资增长36.8%。消费市场基本稳定。出台逐步放宽广州、深圳两地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等29条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万亿元,增长8.0%。旅游总收入增长9.0%,接待过夜游客增长8.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4%。外贸外资总体平稳。出台积极主动扩大进口,支持广州、深圳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等32条推进外贸高质量稳定发展的措施,大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总额7.14万亿元,下降0.2%,其中出口增长1.6%,对欧盟、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11.1%、6.9%,民营企业出口增长7.6%,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69%,外贸质量进一步提升。深入落实国家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我省“外资十条”,预计实际利用外资1500亿元,增长3.5%,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增长7.1%。实际到资超1亿美元的外资大项目43个,投资总额超100亿美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正式启动,惠州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中海壳牌三期、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等重大外资项目进展顺利。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4.0:40.5:55.5,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3%、32.0%,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3%。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万亿元,增长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万元,增长8.9%。预计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000亿元,增长4.5%。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

  (二)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出台我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措施。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三地规则衔接,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建筑、旅游、医疗等职业资格认可取得新进展。实施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和重大方案、重大政策、重大项目3张清单,初步构建深港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和广深港、广珠澳“两廊”的建设框架。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5条先行先试政策获国家批复实施。推动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首次实现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研设施向港澳开放。编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际铁路建设等专项规划,港珠澳大桥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南沙大桥建成通车,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面开建,横琴口岸旅检大楼建成使用,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加快推进,皇岗口岸重建工程启动,黄茅海通道、狮子洋通道等跨江跨海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民生领域合作交流取得新进展,港澳创业者纳入内地创业补贴扶持范围,在粤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购房、子女教育、社保、医疗保障等领域市民待遇有效落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南沙,全省可招收港澳学生高校达54所。建成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平台50多个,吸纳600多个港澳青年创业项目入驻孵化。首期200亿元粤澳合作发展基金运作顺利。推动全省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质量提升。配合做好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庆祝活动,成功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文化艺术节、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等重大活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出台省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若干重大措施,建立特事特办工作机制,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等实践稳步推进,以深圳为主阵地积极申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双区驱动效应”显现。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赋予广州、深圳更大改革发展自主权,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制定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港澳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施商事登记确认制、交地即开工等首创性改革,拓展国际中转、全球分拨等新业态,获批推广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累计形成456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38项改革创新经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对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6.3%。中沙吉赞产业集聚区、华坚埃塞俄比亚轻工业城等重点境外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中欧国际班列实现每周9列常态化运营,出口货值增长31.2%。新增国际友城5对,友城网络基本实现对沿线主要国家全覆盖。

  (三)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开展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作,形成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引导超过8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9%,推动3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数字化转型。新增9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家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9家。新动能加快成长。工业机器人产量达4.25万台(套),4K电视产量、5G基站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出台促进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广州乐金OLED、广州粤芯12英寸晶圆等项目建成投产。实体经济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实施“实体经济十条(修订版)”“民营经济十条”,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超3000亿元。实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上规模奖励等措施,建成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获批发行企业债券537亿元,推动9000多家小微企业上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超5.5万家、居全国第一。积极稳妥推进降杠杆,市场化债转股落地4个项目、到位资金174.9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2%,下降0.5个百分点。

  (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科创十二条”,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持续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预计研发经费支出2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5.67件。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首位,50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中国专利金奖9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成果。九大重点领域4批研发计划项目加快推进,基于国产8K技术标准的媒体终端芯片实现全球行业领先,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出首款双核深度计算SOC芯片。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启动首批13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完成三批共10家省实验室布局,在人工智能、网络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汇聚一批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新建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6家省重点实验室,总数分别达30家、382家。“双一流”高校建设扎实推进,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达77个。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新型研发机构53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5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8万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达989家、众创空间达868家,均保持全国第一。9家国家级、30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培育引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引进第八批“珠江人才计划”44个团队、“广东特支计划”20个团队、海外青年博士后550名,目前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89人。实施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新增专业技术人才58万人、高技能人才9.22万人。

  (五)加强全局观念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重点项目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发挥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指挥部作用,跨部门、跨区域、全局性协调指挥,积极推动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84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0.8%。新开工建设216个项目,建成投产136个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0.81万亩。大力优化全省交通网络布局。新增高铁运营里程122公里、总里程达2027公里,新增高速公路493公里、总里程9495公里、稳居全国第一。开工建设广州至湛江高铁、梅州至龙川高铁、茂名博贺港铁路等项目,梅州至潮汕铁路全线通车。沈海高速深汕西段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梅州至平远、高明至恩平等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如期完成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撤站任务。惠州机场扩建、4E级揭阳潮汕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顺利完成,开工建设湛江机场迁建工程(4E级)、韶关机场军民合用工程、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可停靠世界上最大吨位邮轮的南沙港国际邮轮母港开港运营,建成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等项目,北江航道实现千吨级船舶通达韶关,开工建设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等项目。补短板投资加快推进。出台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稳投资力度实施方案,推进九大领域共857项补短板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约4538亿元。惠州太平岭核电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台山核电2号机组、阳江核电6号机组等一批能源项目,新增电力装机容量918万千瓦。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生态环保领域投资231亿元。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韩江榕江练江三江连通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

  (六)聚焦重点任务集中攻坚,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精准脱贫扎实有效。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近200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1万个,累计帮助40.14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实现就业,累计实现近160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90%以上相对贫困村达出列标准。与桂川滇黔扶贫协作扎实推进,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50.93亿元,协助四省区110多万人脱贫。污染防治继续显效。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系统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和专项督察各项整治任务,茅洲河、练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污染指数持续下降,劣V类国考断面减少4个,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完成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深入开展“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侵占河湖、非法排污的势头得到有效遏止。万里碧道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省级180公里碧道试点建设全面铺开。完成10.6万家“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333条建筑陶瓷行业生产线设备“煤改气”、409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公交电动化率达82%,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89.7%,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新建城镇污水管网7000多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设施20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7座,地级以上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启动,新增危险废物无害化年处置能力30.08万吨、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38.25万吨、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39万吨。完成矿山石场复绿765公顷。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控。全面完成965户省属“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完成64家农信社改制,累计化解不良贷款5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8.7个百分点,P2P网贷借贷余额下降超8成。严格实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券举债融资行为,切实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政府债务风险总体保持较低水平。开展房地产领域社会矛盾专项治理,成立43家国有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业经济保持平稳。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新垦造水田10万亩,累计拆旧复垦1.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166万吨,主要农产品供应平稳。完成政策性粮食库存大清查,推进145个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居全国前列。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扎实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累计完成签约认缴总规模超过100亿元,完成投资项目30个。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其中国家级达10家、省级119家,省级基本实现主要农业县全覆盖,园区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300亿元,直接带动12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新增24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100个省级专业镇、扶持1000个专业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完成大棚房清理整治,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6700公里,危桥改造538座,完成中小河流治理(二期)2000公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7座。新增通客车建制村929个,建制村通达客车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自然村基本完成基础环境整治,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6%。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深入实施“头雁工程”,推动“三支一扶”项目扩容提标,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取得新进展。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序推进,流转承包耕地占承包地面积的38.1%。推进5个市县开展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市县可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增长35倍、达133亿元。

  (八)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空间发展格局更趋优化。珠三角核心引领作用强化。产业共建和对口帮扶加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全面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改革试点,打造“飞地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范例,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扎实推进。建成通车穗深城际铁路、珠机城际铁路横琴至机场段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加快成长。揭阳中委广东石化、湛江中科炼化等项目进展顺利,投资约400亿元的丙烷脱氢项目落户茂名,沿海重化产业带正在成型。近海浅水区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加快,开工建设16个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542万千瓦,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基地进展顺利,汕头海上风电整机组装基地建成投产。沿海高速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珠三角联系东西两翼快速运输通道基本形成。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积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梅州、韶关获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实施均衡性转移支付和生态保护区财政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出台推动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意见,重点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专项补助提高至每年每县4000万元,省级生态公益林年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亩39.1元。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启动编制广州、深圳、汕潮揭、湛茂、珠江口西岸等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家批准广清接合片区创建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2%。特色小镇建设顺利推进,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对象累计完成投资1450亿元。粤东粤西粤北地区9家高水平医院、4家省实验室、8家新建迁建高校建设顺利推进,省职教城(清远)首期工程交付使用、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不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入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建设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四川甘孜力度加大,共投入47.17亿元,建设303个援建项目。与黑龙江对口合作全面加强,合作重点项目190个,完成投资255亿元。

  (九)以“数字政府”为牵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大。深入推进强市放权,省级权责清单事项从3018项大幅压减至986项、压减超过2/3。全面完成市县机构改革,完成“百项疏堵行动”,累计取消证明事项1220项。“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粤省事”809项服务事项突破零跑动,“粤商通”实现超过300项涉企政务事项“一站式”办理,“粤政易”推动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和审批联动,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排名跃居全国第一。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不超过3个工作日,新登记市场主体221万户。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民用建筑项目政府审批时间不超过41个工作日,工业项目不超过45个工作日,92%的企业投资项目实现网上备案办理,项目核准、备案办理时间分别压减50%、40%。首创信用服务“一网通查”机制,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归集入库数据7.14亿条,全省1116万市场主体拥有“信用身份证”,探索建立“信用奖惩、一键搞定”便捷模式,“粤信融”帮助中小微企业获信用贷款2462亿元。扎实清理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超额完成国家部署任务。财政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深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在“省级向市县”“财政向业务部门”两个放权上持续发力,下放审批权限专项资金超六成,建立预算安排与项目入库率、绩效评价结果、审计意见、执行进度“四挂钩”机制。完成广物集团与商贸集团、铁投集团与基础设施基金管理公司、广新集团与丝纺集团战略性重组。推进省属、广州市属和深圳市属国有企业参与南航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省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十件民生实事共下达拨付资金971.29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9.1%。城镇、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每月554元、251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促进就业九条”,深入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4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从失业保险基金提取35亿元用于创业担保基金和贴息支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18万人次。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省选手荣获8块金牌,占全国一半。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伤残长期待遇平均提高1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70元,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4张。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年520元。设立10亿元退役军人应急救助基金,全面建成退役军人五级服务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更加健全,国防教育、军民融合、双拥共建等工作全面加强。基本建成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2.75万套。完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亿多元、惠及205.4万人。累计发放中央和省级救灾资金9441万元,救助受灾群众12.7万人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生均拨款制度,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至7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6%。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实现全覆盖,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高职扩招任务。3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进展顺利,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建8家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完成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推动54家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78家县级公立医院,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培训全科医生5580名。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积极推进药品集团采购。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健全职业健康制度体系。出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积极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设施建设。实施建设文化强省行动计划,广东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启动建设。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74处,韩江流域左联作家活动旧址、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等文物保护利用扎实推进,建成5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各类文化产业园、基地超过3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广州番禺、江门台山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2平方米,成功承办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和定向世界杯,成功申办2021年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平安广东建设持续推进。坚决守好国家政治安全“南大门”,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新型犯罪,扎实推进全民禁毒工程。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进展良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汕头南澳获批全国首批13个综合减灾示范县,108个社区(村)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相关组织和安保任务。疫苗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药品安全工作考核居全国第一。

  我们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经济增长、就业等主要指标实现年度预期目标,结构升级、社会发展、民生福祉等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进一步改善。

  18项约束性指标中,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劣V类水体比例3项指标外,其余指标均如期完成(其中,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指标按照全省实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了调整,森林覆盖率按照第四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情况作了调整)。37项预期性指标中,除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8项指标因国家政策和经济运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未达预期,其余29个指标均符合或好于预期。

  一年来,我们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加强全局观念,关注大趋势、协调大政策、推动大项目,用系统论的方法狠抓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改革的落地实施,深化“放管服”改革,狠抓促投资扩消费,加快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确保了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问题和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外贸进出口面临不少挑战。内需增长动力不足,传统消费进入平台期,新的消费热点尚未成熟,既有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经济转型阵痛相互交织,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仍不容忽视。二是实体经济困难增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进一步趋紧,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市场需求不振、利润率不高、外部环境不确定等困难短期内很难有较大变化。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任重道远。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依然存在障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珠三角内部各市发展不平衡,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特别是东翼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保障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五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稳物价保就业压力加大,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六是政府治理能力水平仍有待提升。“放管服”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务服务效能仍需进一步提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蔓延,贸易和投资争端加剧,全球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地缘政治风险仍然较高,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从国内看,“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诸多独特优势、巨大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我省看,经济运行仍将保持平稳态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为全省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转型升级效应逐步显现,“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外资十条”“稳外贸九条”“促进就业九条”等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预期进一步稳定,但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衡量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一个重要尺度,敢于应对挑战,善于化危为机,把外部的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做好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牵引,深入落实“1+1+9”工作部署,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综合考虑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环境条件,经与省“十三五”规划目标衔接,建议2020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

  ——进出口稳中提质、实现正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

  ——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以内、3.5%以内;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9%;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2020年重点做好十一个方面工作:

  (一)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动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同向发力、协同共进,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带动全省改革发展“双区驱动”“利好叠加”效应,形成强大的示范带动和引领支撑作用。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和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为重点,加快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沙科学城、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改革探索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依托三地创新资源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进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

  聚焦规则衔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珠三角九市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法制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三地物流服务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对接,社保政策衔接,探索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筹建广州期货交易所、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建设港澳保险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统筹协调港澳知名高校在大湾区内地办学。

  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际铁路建设等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等建设,推进莲花山、狮子洋通道、深汕第二高速、河惠汕高速等前期工作。完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运营管理机制,推进粤澳新通道建设、皇岗口岸重建和深圳湾口岸通关模式创新,完善港澳机动车便利出入内地政策措施。

  加快推进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修编,争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现“双扩区”。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等领域试点“监管沙盒”机制。推动出台广州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园建设总体方案。推进南沙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免征增值税、启运港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落地。推动南沙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与国际通行旅游标准接轨,建设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加快落地,选准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相关重大项目,加快澳珠极点建设步伐,构建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与国际规则高度衔接的营商环境。在珠江口西岸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打造大湾区创新走廊重要产业承载区。扎实推进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东莞滨海湾新区等特色合作平台建设。

  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牢牢扭住“五大战略定位”和“五个率先”重点任务,不断增强对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支持深圳通过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用好用足经济特区立法权、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等手段,着力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率先突破。重点抓好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等项目。支持深圳建设文化强市,增加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公共住房、基础教育学位、城中村综合治理等问题,以全新形象迎接特区建立40周年。

  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强化省会城市功能,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教育医疗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高水平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支持广州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建设高水平文化产业基地和体育名城,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支持广州打造老城市商贸业转型升级范例,提升金融、会展、旅游、专业服务等发展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强市。支持广州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决战决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咬定目标、攻坚克难,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保障性扶贫力度,强化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监测和帮扶。深入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化拓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行动等。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以臭氧污染联合防控为核心,扭住重点区域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这个“牛鼻子”,加大燃煤、扬尘、柴油车等关键领域治理,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2.5%,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9%。突出打好碧水保卫战,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加快茅洲河、练江等重污染河流治理,力争消除劣V类国考断面,年底前基本消除地级以上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新建城镇污水管网5000公里。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工程,加快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全覆盖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开展岸线和海岛整治修复,矿山石场复绿600公顷。加大对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

  突出重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要求,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推进P2P网贷机构分类处置,积极防范化解地方中小银行机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和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领域风险,巩固农合机构改制成果,推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严格实施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机制,大力发展租赁住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成果,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提高基础研究占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在信息科学、海洋科学、数理与交叉等前沿领域继续组织一批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推动东莞散裂中子源技术与产业结合,加快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天琴计划、海洋科考船、南海海底观测网等建设,推进南方光源、冷泉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前期工作,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标准高质量推进10家省实验室建设,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推动中科院等机构在粤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扎实推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重点开展芯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高端制造与检测设备、工业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大科研产品和装备。加快构建基于国产替代技术或产品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实施好产学研合作专项行动计划、国产技术市场化行动计划,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自主可控装备研发。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研制开发、使用和产业化。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引导骨干企业建设一流研发机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43%以上。完善省级孵化器管理办法,争取实现珠三角县区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市孵化器、众创空间全覆盖。推进韶关、阳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新布局建设一批省级高新区。

  优化创新环境。围绕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科研经费跨境使用等领域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基金落地。开展成果转化政策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立健全侵权惩罚性赔偿机制,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知识产权运用基金投放。优化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实施“广东省引进外国人才智力行动计划”,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争取海外人才工作站达20家、博士工作站达100家。

  (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等“六大工程”,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及专项行动计划,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石化、超高清视频、汽车制造、智能家电、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及精密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取新建1家国家级、5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建1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3个左右产业集群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培育10个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试点。支持加大设备更新、技改投入,力争推动85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5000家企业“小升规”、4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全面启动珠三角核心区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支持东莞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支持云浮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深入实施“广东技工”工程,培育高技能、紧缺型、创新型的广东工匠。

  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工业强基项目为抓手推动工业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加快发展。加强军民融合,共促“四基”提升。持续做好补链稳链强链控链工作,培育一批产业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以稳外资为重点突出“稳链”,引导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以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进行“补链”,制定专精特新评价体系,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以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进行“强链”,着力打造百亿级、千亿级、万亿级梯次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培育壮大本土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强“控链”,建立产业链核心本土企业“白名单”,探索全产业链支持机制。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加快5G、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5G技术、4K/8K电视技术规模化应用。落实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一批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布局氢能产业,推进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在物流领域规模化应用,加快加氢站建设规划和布局。推动车联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海洋能源等产业。加快近海风电开发建设,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支持深圳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支持广州、湛江国家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推进海岛资源保护与利用,优化无居民海岛市场化出让配置。

  大力提振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实体经济十条(修订版)”“民营经济十条”等惠企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融资22条措施,抓好省“中小融”“粤信通”平台运营。建立健全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办好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探索建立对优秀企业家和“南粤工匠”的激励机制。

  (五)扩大有效投资深挖消费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内需市场。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内需市场,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促进投资增长。狠抓省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安排计划投资7000亿元,加大交通、能源、脱贫攻坚、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抓住国家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等机遇,加快资金和项目对接。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着力破解征地拆迁、管线迁改、资金筹措等重点难点问题,妥善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支持有效投资项目尽早落地。健全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领域项目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发布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

  狠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省和深圳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建设高快速交通通道,加快广湛、广汕汕、赣深、合湛、梅龙等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深茂铁路深江段、深南高铁江肇段、汕头疏港铁路,力争开工深汕高铁、揭阳疏港铁路、瑞梅铁路,加快推进汕头至漳州高铁、龙岩至梅州铁路、广中珠澳高铁、潮州疏港铁路、罗岑铁路等前期工作,建成广州南沙港铁路、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广清城际一期。启动汕潮揭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积极推进广中珠澳、汕头至漳州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完善高速公路网,开工建设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沈海高速瓶颈路段改扩建、广州白云机场第二高速等项目建设,年底前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完成普通国省道新改建和路面改造1250公里。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开工建设深圳机场三跑道,推进广州白云机场三期、珠三角枢纽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湛江机场迁建、韶关机场军民合用、揭阳潮汕机场航站区扩建、珠海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推进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航道等项目建设,支持汕头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建设,争取建成广州南沙港铁路,加快推进汕头广澳港铁路、揭阳港疏港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珠海、阳江、潮州等地沿海LNG接收站建设,推进惠州太平岭核电项目建设,实现天然气主干管道地级以上市全覆盖,加快推进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工程。推进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力争年底5G基站达4.8万座、实现地级以上市5G网络覆盖,基本实现珠三角中心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

  促进工业投资增长。谋划推进一批“百亿美元”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揭阳中委广东石化、湛江巴斯夫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如期开工建设,推动惠州中海壳牌三期尽快落地,建成投产湛江中科炼化、佛山碧桂园机器人谷一期、珠海英诺赛科氮化镓芯片一期产业化扩建等项目。加强项目用地用海、市政配套、环评审批、资金落实等要素保障,重大制造业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能耗指标由省统筹调剂。

  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积极推动汽车消费升级,鼓励汽车以旧换新,继续放宽汽车限购,简化二手车交易手续,推进二手车出口试点和汽车平行进口试点,推进全省干线高速公路服务区充换电设施全覆盖。“一区一策”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善老旧小区公共设施带动居民消费。以南沙邮轮母港顺利开港为契机,大力推动邮轮旅游消费。打造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旅游精品,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吸引更多游客在我省过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健全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扩大教育、文体、旅游等消费,多渠道增加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消费品质。

  (六)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大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外贸强省建设。

  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发展。落实好“稳外贸九条”和推进外贸高质量稳定发展32条措施。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粤贸全球”计划,在东盟、欧盟、日韩、非洲等重点市场举办境外广东商品展览会,建设境外广东名优商品展销中心。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珠海航展、海丝博览会等平台抢抓订单。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加快组建丝路保险公司。加快进口贸易平台建设,培育融资租赁进口、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以及优质消费品进口。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提高口岸查验智能化水平,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压缩整体通关时间。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市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推动符合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为综合保税区。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外资十条(修订版)”,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权益保护地方性立法。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探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争取教育、医疗、家政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措施率先在我省落地执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精准产业链招商,完善省领导联系跨国企业“直通车”制度。完善外资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推动广汽丰田四厂五厂、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川崎重工、LG动力电池等一批外资重大项目落地。发挥境外经贸代表处、海外商协会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以侨引资引智。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抓好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涉外法律服务队伍。

  深化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争取广东自贸试验区扩区,加快制定广东自贸试验区新一轮深化改革方案。下放新一批省级管理权限,推进金融保险、建筑工程、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等高端服务领域开放,推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加快南沙国际航运贸易枢纽建设,加快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广东子园区、中国—沙特吉赞产业集聚区、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等重点境外园区建设。支持广东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能源资源开发等项目建设。支持中欧班列开展多式联运、运邮业务和回程业务,增加与沿线国家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加大对沿线国家主要城市航线覆盖密度。推动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中以生物产业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发展。

  (七)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化实化,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构建强劲动力系统,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格局。

  加快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发挥大湾区主阵地、对接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方阵作用。探索设立深莞惠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实验区,深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支持珠海打造珠江口西岸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完善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珠三角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跨珠江口通道和珠三角城际轨道网络,打造1小时交通圈。

  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强化沿海经济带与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协同发展,发挥“湾+区+带”协同联动效应,打造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围绕钢铁、石化、风电装备、核电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引进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粤西沿海重工业带。推动粤东地区加快土地资源整合,强化重大项目导入和产业发展统筹,依托揭阳滨海新区等重大平台发展临港大工业。培育壮大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做强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探索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支持湛江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沿海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构建贯通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大通道。

  推动北部生态区绿色发展。把自身资源禀赋和“双区”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扎实推进粤北南岭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和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支持河源、梅州、云浮等市打造一批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高水平建设“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水缸子”,对接“双区”大市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深度挖掘红色遗址等独特资源,发展高水平旅游产业。加大对生态发展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禁止开发区等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编制珠三角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长期规划,启动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纵深推进基础设施、环保、产业、民生等领域合作。深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办好第十三届泛珠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四川甘孜工作,抓好民生项目、产业援建、人才智力支援等工作。落实与黑龙江对口合作框架协议,扎实推进产业合作园区攻坚。

  (八)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五个振兴”,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扶持1000个专业村发展特色产业,建设50个以上省级专业镇。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加强粮食储备。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岭南现代农业省实验室、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中心等建设,支持河源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和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千百计划”,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1000家、上市融资农业企业达100家。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下闸蓄水,韩江榕江练江三江连通工程实现鹿湖隧洞通水,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粤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湛江分干线工程、潖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韩江粤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新立项高标准农田超过120万亩,新垦造水田7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0平方公里。探索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大“四好农村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发展乡村旅游等提供支撑。推进削坡建房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整治。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围绕“四沿”区域开展美丽乡村风貌带创建,珠三角地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五美”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确保粤东粤西粤北80%以上、珠三角100%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示范县、示范镇所有行政村基本建成美丽宜居村,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全面完成镇级填埋场整改、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模式。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体系,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深化农村土地股权合作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期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和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行“点状供地”,省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出台村庄建设项目简易审批办法,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广清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放开放宽广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编制广州、深圳、汕潮揭、湛茂、珠江口西岸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九)依靠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建设,积极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强重要领域政府立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设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加大全面普法力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简政放权、强市放权改革力度,进一步压减省级权责清单事项。扎实推进新一轮“百项疏堵行动”。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建设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和地市分节点试点,全面完成省直涉改部门业务系统接管和迁移上云。拓展“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平台服务范围和深度,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共用和业务流程优化协同。

  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落实“民企新28条”,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制定进一步深化全省营商环境改革的政策措施,支持广州做好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工作,推进佛山顺德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推进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出台省级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开展商事登记确认制试点,年底前实现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快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清算注销制度。全面推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般登记进一步压缩到3个工作日内、抵押登记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出台《广东省社会信用条例》,完善信用信息基础库、平台和网站建设,建立全省信用联合奖惩一张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联合执法的体制机制,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发明人权益,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改革,做强做优实业主业。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资监管职能转变,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推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试点工作。

  深化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和全力推动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将改革向市县拓展延伸,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分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调整优化省与市县收入划分体系,完善以功能区为引领的转移支付政策,深化省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赋予市县更大的资金使用自主权。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推进省联社改制,推动港澳保险中心建设和“理财通”试点。

  (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保基本兜底线,实施好更具有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的社会政策,用心用情用功办好民生实事。

  稳定和促进就业。修订实施“促进就业九条”,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加强援企稳岗,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在岗培训补贴等政策。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促进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积极培育服务业就业新增长点。

  做好基本民生产品保供稳价。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防控,保障猪肉、果蔬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联动临时补贴,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公办、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分别达到50%、80%以上。学前教育生均拨款全省最低标准提高到400元,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全省最低标准提高到1000元。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省职教城二期工程建设。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加快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建迁建高校建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0%以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保障和提高教师待遇。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全域创建行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市县镇村“四级文明联创”。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建设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打造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全达标,重点建设好广东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粤北段)等建设。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文化创意、动漫网游等产业发展,办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媒体峰会、文博会、旅博会等活动,提升南粤古驿道和古城古镇古村利用效能和品质体验,共建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开展“广东故事世界行”,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抓好丹霞山、罗浮山等综合旅游开发,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15分钟健身圈”,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建设健康广东。加快8家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30所高水平医院建设。出台三级公立医院激励措施,启动粤东粤西粤北市级医院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三甲医院紧密型组团式帮扶,实现县域医共体县(市、区)全覆盖。加强重大疫病防控,完善慢性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精神卫生、老龄健康、妇幼健康等服务体系,提升院前急救、自救互救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强疫苗流通和食品药品监管。

  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各类社保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全面推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补充社保基金。巩固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推动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管理,推进实施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加快职工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力度,新建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万套。城镇、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每月609元、276元,集中供养和散居孤儿最低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820元、1110元。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

  建设平安广东。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制假贩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智慧新警务建设。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推进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打造基层防灾减灾样板村。深入推进危爆物品、大型活动、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十一)高质量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科学绘就全省发展蓝图。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各项目标要求,科学谋划全省“十四五”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目标任务,努力编制出符合新时代广东改革发展新要求的高质量规划。

  编制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和突出短板,研究提出“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深入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框架重大专题研究,科学测算“十四五”主要指标目标,统筹谋划“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根据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科学编制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统筹谋划我省重大发展需求事项,积极做好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衔接,争取国家规划更多的体现广东发展需求。

  同步编制好省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以及市县规划。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综合交通、民生事业、生态、城镇化、文化等重点领域省级专项规划,以及省级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省级空间规划与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协调,推动省级各类规划与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强化规划间的协调性,形成规划合力。加强对市县规划的统筹指导,推动各市县“十四五”规划与省相关规划同步编制,做好上下级规划间的衔接协调。

  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以规范化、民主化的程序编制规划,把起草、衔接、论证、审批、发布等程序制度化,明确编制进度安排。坚持开门编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地各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基层代表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最大限度集中全社会智慧、凝集共识。结合省“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建设广东省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将省级各类规划纳入统一管理,加强规划信息共享,实现规划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