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成本调查监审

江门:注重农调数据分析利用 助力“三农”提质增收——农产品成本调查70周年专栏之八

信息来源:省价格成本调查队 时间:2023-01-16 14:39:41
字体: [大] [中] [小]

  都斛镇地处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台山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土地资源丰富,自古便以粮食高产著称,为台山市产粮大区,素有“广东第一田”的美誉,下辖行政村莘村、下莘村万亩水稻示范基地,更被农业农村部定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在台山市这个拥有得天独厚耕地资源的“鱼米之乡”,有两位始终坚持己任、朴实勤恳的基层农调人员。

  其中一位是台山市发展改革局价格股股长徐奔前,他坚持从事农调工作二十多年,致力于为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和出谋献策,是一位默默付出的“老农调”;而另一位则是莘村党支部书记李胜业,已经守着稻田二十多个年头,是一位热衷于承担国家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任务、善于利用农调数据为种粮事业提质增收的全省“种粮大户”。

一腔热血 

努力服务好“三农”的发展

  农业乃兴邦之本,亦是国之重器。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是国家为全面掌握农民种、养殖情况的重要手段,而农调数据则是直观反映农业生产和成本收益的主要体现,是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结构和政策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台山市主要承担国家下达的早、晚稻种植常规调查和农户种植意向、农户存售粮、农户购买农资等专项调查任务。徐奔前同志作为一名已从事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二十多年的资深“老农调”,深知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靠的重要性。做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让农调数据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需要对相关调查指标和数据进行持续连贯的记录和汇总,分析和研究。

图片

  针对部分农户日常农活忙、年纪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指标理解不透、数据错记漏记现象偶有发生等问题,徐奔前同志每月常挂嘴边向农调户了解和记录的事项有:“这个月稻苗长势正常吗?病虫害实时监控情况如何?购买和施用了多少尿素和农药?化肥折纯用量多少?……”,目的是了解农户每月生产进展、费用支出及用工折算等情况,指导农户正确记录数据,以“一数双核”的方式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和准确。

  每当早、晚稻收成时节,更是挨家串户下沉基层农调户家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农户生产销售以及影响产量、成本和收益变动的具体原因,收集农户相关意见,向农户提出优化建议。热心积极协助农户联系当地农业机构,以机械化替代人工、集零为整的方式,帮助农户大大减轻农户在推土、投苗、施肥、除虫、收割、销售等环节的成本支出。通过对调查收集的数据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建议。这些就是这位平凡的农调工作者的常规性工作。

  这些工作虽平凡而不平庸,要做好农调工作,关键点是要做到用心用情,既要熟谙农业专业知识,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做好政府与农户间的沟通协调,实属简约而不简单之工作。历年来的劳动成果,从该同志办公桌、文件柜上堆积如山的农调记录本和分析材料足以得到充分印记。徐奔前同志多年来为农调工作所做出的积极贡献,也得到了国家和省的认同和赞许,获评为“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先进个人”。

善于农调数据分析利用 

“种粮大户”提质增收创佳绩

  看着面前一望无垠的金色穗田,“你站在这里能看到的所有稻田都是我耕种的,预计今年产量继续稳中有增”,这句话成了都斛镇“种粮大户”李胜业近年来的口头禅。

图片

  是什么支撑着这位有着黝黑皮肤、粗壮手指、布满老茧手掌的“新农人”有如此引以为豪的底气?

  这就要回溯到2014年初的某个雨夜,刚务农回家的李胜业见到坐在家中等候多时的台山市发展改革局价格股股长徐奔前时,好客的他马上褪去身上的雨衣,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当被告知受邀拟推荐选定为“国家农产品成本调查户”时,他毫不犹豫地欣然接受了任务。

  此后,李胜业认真履行农调户职责,对每年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相关数据都进行了细至分厘的记录。通过接触农调这份“记账”工作,李胜业渐渐发现这些科学的调查指标和数据,对自己分析种植成本和核算收益有非常强的实用性。现在他每年都会对相关成本支出数据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调整自己的种植策略和方法,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慢慢摸索和创造出自己的一套“控成本提产量”种植方法后,李胜业的种植收益逐年都有了明显提高。“以前自己也不懂得对成本和收益数据进行系统的分类记录和核算,种粮时全是凭经验和靠天吃饭,产量和收益一直提不上去。从事农调工作后,让我学会了分析数据、利用数据,从而对直接影响成本支出变化的种植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现在产量和收益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图片

  随着这些年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珠三角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村里的地撂荒了不少。此时对水稻种植信心大增的李胜业,看着大片的耕地撂荒着不种粮,觉得很可惜。他萌生了把撂荒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种植水稻,从而进一步有效降低种植成本的想法。

  付诸行动的他,成功了!“年头好的话,一千三百多亩稻田,每年收益近60万元,现在车有了,新房子也有了,生活也富裕起来了!”李胜业自豪地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图片

  过去的老牛拉犁,现在“铁牛”田间奋犁;以前的人手下田,如今插秧机、收割机、踏田机、无人机作业,再辅以智慧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科技在进步、农业在发展,这就是新时代、新农业、新农人的历史转变。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多年来的持续推进,也在这场历史转变中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