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平台 > 人大建议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947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粤农农函〔2022〕593号

林翔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产业规划促进振兴的建议》(第1947号)收悉,经综合省教育厅、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全力促进乡村产业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乡村特色产业渐成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创建了5个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累计建成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5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6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9个,认定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农业专业村2278个、专业镇300个,梯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势头强劲202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1.7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6800多家。创新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广东成为全国预制菜产业指数“第一省”。三是乡村休闲业蓬勃发展。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示范)县(市、区)1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602个。四是乡村新型服务业创新拓展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4万余个,累计完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1000万亩次。短视频、农产品基地连线直播、网红直播等网络销售蓬勃发展。“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首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产销两端整体推进,数字赋能“跨界”营销。五是产业发展主体活力不断显现。全省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92家;农民合作社5.3万家、纳入名录管理系统的家庭农场15.9万家。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省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着挑战、存在不少短板。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少,品牌影响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发展和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为2.45:1,与发达国家3.5:1的差距大;产业集中度和园区聚集度不高;一些地方产业同质化问题仍较突出,产业链不健全、产业融合层次较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出现这些问题,与产业规划配套制度不够完善、产业“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衔接不紧密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您在分析我省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4条建议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对推动我省乡村产业科学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厅及有关部门将认真吸纳相关建议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一、关于“建立区域乡村产业规划智库,统筹做好地区产业规划指导”。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产业振兴。建立区域乡村产业规划智库,加强地区产业规划指导,是确保区域乡村产业规划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有效举措。我厅正在推动这方面工作。2021年,我厅(省乡村振兴局)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发起成立了“广东乡村振兴智库”,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也先后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围绕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汲纳汇集产业规划设计、乡村治理、文化传承、人才建设等重点领域精英人才,打造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理论政策研究与咨询服务高端智库平台。近期我厅正在筹备组织建立由乡村产业、规划设计、休闲农业、乡村文化、旅游管理、策划运营等方面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相关咨询机构组成的“广东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智库”。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这些智库平台的作用,同时引导推动有条件的地市建立相关智库平台,加强对全省及区域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强化区域尤其是县域及村镇乡村产业规划的指导和服务,推动我省乡村产业科学有序协调发展。

  二、关于“完善产业规划配套机制与制度”。完善产业规划配套机制与制度,强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激励,是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省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落实的政策举措,在财政、金融、用地、技术、市场、法规等方面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持。例如,财政方面,2018-2023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2020-2021年安排中央资金6亿元支持我省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18-2021年安排中央资金5.6亿元支持我省建设农业产业强镇;2019-2021年省级每年统筹整合约10亿元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融资及投资方面,2019年我厅牵头成立了广东金融支农联盟(现登记为广东金融支农促进会),汇聚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产业基金、产业协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以政银保担基企“六位一体”的联动驱动机制凝聚集成“金融活水”效应,为我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截至2021年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1.9万亿元,联盟成员贡献率占90%。在广东股权交易中心专门设立“乡村振兴板”,推荐100多家农业企业挂牌、展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另外,我厅正在筹备组织成立“广东省乡村产业投资联盟”,搭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投资乡村产业发展工作平台,联盟成员主要由省农业基金、省股权交易中心、私募基金管理、证券公司、产业投资、行业龙头以及投资类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组成,目前已有60多家机构申请加入,近期将正式成立。用地方面,2019年1月,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用地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2019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2022年2月,省自然资源厅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用地政策支持。例如,规定省级每年安排一定比例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涉农市县各级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优先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园区等重点项目。要求每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在地级市要按不低于50亩标准一次性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指标安排情况列入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同时优化土地供应方式、简化用地审批程序等。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我厅在全国首创和推动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即通过建立“1”个农产品产销大数据,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育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将市场挻在前面,处理好了生产与市场“两手抓”的关系,有效破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科技支撑方面,省科技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乡村振兴科技计划》,出台了《广东省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镇扶村行动方案》。2012年以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51个,遴选聘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51人,岗位专家442人,示范基地负责人146人,基本实现对全省主要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农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领域的全覆盖。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成立广东农技服务乡村行队伍--农技“轻骑兵”,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扶。截至2021年12月,省市联动共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902个、农村科技特派员2815人参与驻镇帮镇扶村。法规方面,《广东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已公布,将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为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下一步,我厅将协同相关部门在推动落实现有相关政策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乡村产业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与政策保障支撑。

  三、关于“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做好乡村振兴产业的微观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区域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引导和推动乡村产业合理有序、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引导。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我厅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出台了《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相继出台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乡村休闲产业等“十四五”单项规划,明确各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区域布局、发展路径、政策保障。各市也制定了“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相关规划。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乡村产业链条短、产业融合层次低、同质化仍然存在,未能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下一步,我厅将进一步加强对市县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推动各地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对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进行统筹谋划,整合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错位发展、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有效衔接,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风貌带与产业带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引导各地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谋划,结合当地历史、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发展科学合理规划,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功能,延长产业链,拓展提升乡村多元价值。

  四、关于“多种途径,引进培育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我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始终把人才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来抓。

  一是强化乡村振兴育才平台建设。2018年以来,全省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达到554家,其中,综合类172家、实训类198家、田间学校类111家、创业孵化类73家,基本形成了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市场力量和多方资源共同参与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2021年,我省创新培训形式,建设“广东精勤农民网络培训学院”培训平台,截至目前已为全省约120万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免费线上学习机会。

  二是分类别多层次培养人才。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干部、基层农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大培训,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例如,2021年全省针对党政领导干部、乡村振兴系统干部、挂职帮扶干部、乡村干部等四类干部,累计举办培训1381个班次,培训人数达15.8万人次。2016年至今,共3.8万余基层农技人员参加过不少于5天的脱产培训。2020年有135名基层农技员被华南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校内业余班登记入学,进入专科、本科层次深造。承办8期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2021年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共800多人接受培训。2021年,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开设各种专题培训班376个,培训人数18121人;开展6期“12221”市场体系建设人才培训,共培训700余人;全省职业院校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经营、种植养殖、传统技艺等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人数超10万人,有89所高职院校招“农业工”“高素质农民工”等重点人群3.4万人。以“广东远程职业培训平台”为依托,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平台上累计登录参加培训学习的各类城乡劳动者610万人次。

  三是实施“乡村工匠”工程。出台《广东省“乡村工匠”工程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广东省农业农村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改革实施方案》。2020年以来,全省共培训培养乡村工匠8.17万人次。首创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审,截至2021年12月,共有644人通过职称评审,激励乡村一线“土专家”“田秀才”等脱颖而出。2021年,全省共组织开展“乡村工匠”相关职业(工种)技能等级认定2525人次。我厅2020年启动“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认定活动,目前已认定6879名广东农村乡土专家。“粤菜师傅”工程全面推进,累计培训达36.96万人次。

  四是促进返乡就业创业。构建扶持返乡创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的政策体系,将返乡创业人员纳入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优惠扶持范围。“十三五”期间,全省认定返乡创业孵化基地逾50家,每个基地给予10万元奖补资金,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场地保障、创业培训(实训)与指导、项目展示对接等服务。组织举办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营造良好的返乡创业氛围。

  五是强化典型选树和宣传。2017年以来,连续开展“广东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广东十佳最美农技员”“广东最美农技员”“广东农技推广能手”“广东十佳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广东省十佳高素质农民”“广东省百佳新型职业农民”等系列评选活动,在南方日报等各大报刊、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各类媒体进行专题专栏报道,激励全省农业从业人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营造乡村人才振兴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部署,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农、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健全“三农”人才培养体系,分类实施乡村人才培训计划,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实施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省农业农村厅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6月15日

  (联系人及电话:郑如钦,020-3728827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