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要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南方都市报:无新增疫情、新发病例,广东持续巩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成果

信息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日期:2024-04-26 分享到:

  感染血吸虫的人或动物将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排入水里或附近环境,而该环境又生存着血吸虫传播的中间宿主钉螺,继而可在钉螺体内产生大量能够感染人的尾蚴。当人和动物接触含有尾蚴的水体,水中尾蚴约10秒钟就可以穿透皮肤进入体内寄生;血吸虫寄生人体并“疯狂”产卵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或者哺乳动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的寄生虫病,它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种(类)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多年前它曾是严重危害广东省人民健康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

血吸虫

  血吸虫病防控,压减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地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不给血吸虫病发生传播提供温床。但钉螺善于藏匿的属性和米粒大小的体积,给监测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时至今日,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的血防专业队伍每年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适宜钉螺孳生的可疑环境开展查螺。通过一代代血防工作者的努力,广东于1985年10月在全国率先宣布全省消灭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截至2023年,广东省已连续30多年巩固了全省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成果。

省疾控中心专家与基层血防工作人员一起开展现场查螺

  2030年消除血吸虫病,“血防人”很有信心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血管内的吸虫,我国流行的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日本血吸虫病。如反复感染或不及时规范治疗,发展到晚期,肝脏等器官会受损,导致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和腹壁静脉曲张,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从而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肝脏严重伤害而死亡;另一方面,随病程发展,人的外貌会变得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也被称为“大肚子病”。

  “不要小看小小的血吸虫,如果水体中有了它的尾蚴,它可以通过皮肤快速感染40余种哺乳动物,这其中就包括人类。”广东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陈经雕告诉南都记者,防治血吸虫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控制其赖以繁衍、传播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地处华南的广东因为水网密布,气候、地形条件都比较适合钉螺的生存,曾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12个省份之一。数十年来,一代代血吸虫病防治专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为适宜钉螺孳生的可疑环境信息进行建档和动态管理,全面开展螺情监测,对有螺环境持续开展灭螺工作,终于让这个只有米粒大小且喜欢藏身草丛深处的“小动物”在南粤大地“销声匿迹”。

  防治血吸虫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控制其赖以繁衍、传播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

  长期以来,广东各级政府齐心协力,多部门密切配合,通过长期、反复探索和科学研究,结合本省实际情况,采取以“消灭钉螺为主,多种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通过实施兴修水利、开垦草塘/荒地、发展种植、消灭钉螺、查病治病、管水管粪等(归纳为“水、垦、种、灭、治、管”六字)综合防治措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全省除1992年出现1个疫点(1个自然村)外,至今广东再没有新发血吸虫疫情、无本土新感染病例,2016年更是通过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委关于“持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的复核。

  “要达到2030年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我们有决心也很有信心。” 

  一代代专业人员接力防治

  广东总结出一套独特有效的防控策略

  1987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黄少玉,目前已经从广东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退休。30多年的血防工作,他每年都有200多天在基层各血防县区开展现场查螺查病、指导和督导质控,对全省各地血防情况非常了解,并能够结合当地实际做出全面复核和周密的安排。长期扎根基层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血防工作,使他对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孳生环境分布了如指掌,成为全省血防地区钉螺可疑孳生环境分布的“活地图”。北江、东江流域的哪些县、乡发生过疫情,哪里曾经发现过钉螺,他如数家珍。2019年4月,在我省原螺区局部发现螺情复现,他作为现场驻点专家,驻扎螺区现场指导开展系列综合治理处置,及时高效处置螺情,消除隐患,未造成人员感染。

  广东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原所长邓卓晖则是中生代的血防专家,1996年参加工作后,她每年跟随着老一辈血防专家深入全省血防地区,与基层一线血防人员一起爬摸滚打,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她逐渐熟悉掌握了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环境分布情况,更熟练掌握了查螺和各阶段查病技术操作方法。2019年4月,广东省时隔多年再次在局部地区发现活钉螺(经检测均没有携带有血吸虫)。她作为主要的技术专家之一,30余次60多个工作日赴现场指导当地疾控部门全面开展调查、处置工作。组织完成编制钉螺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方案,通过多部门协同,全面科学指导当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快速有效处置了钉螺复现事件。

省疾控中心专家与基层血防工作人员在现场指导开展灭螺工作

  “前辈们的经验不能轻易说放弃,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寄防工作,我们要向前看,向前走,不断积蓄实力,才能更好地践行疾控人‘一切为了公众健康’的使命。”陈经雕表示,传统监测技术和信息收集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血防工作需求,人工的监测方式如人工查螺、粪便查虫卵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受工作人员的经验、技术限制,监测质量难以保证;此外,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落后繁琐,数据统计、分析应用和可视化均受限制,无法快速实现血吸虫病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和科学应对。

  针对这种现状,陈经雕与专家团队一方面积极探索监测技术的创新,如探讨尽快建立通过环境DNA富集检测的方法以创新中间宿主螺的监测手段,通过推动粪便分析仪的方式改进人群查病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不断加快血防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建立集数据采集、分析、预警、预测、可视化为一体的血吸虫病中间宿主孳生环境实时、动态管理系统的建设,探索推进包括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升级方向发展,提升全省寄生虫病防控监测预警技术能力。

  “在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转入全面巩固监测阶段,数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做到机构不撤,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经费不减,继续积极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持续巩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成果。”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粤卫信 粤疾控 周超凡 

  编辑:王道斌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