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主题 > 营养与食品安全

预防河豚鱼中毒

信息来源: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发布日期:2018-04-20 分享到:

  (一)分布地区及生长习性

  河豚鱼因含有河豚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引致死亡的事件在我省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河豚鱼的有毒成分为河豚毒素,以卵巢和肝脏毒性最强,肌肉和血液中也少量含有河豚鱼毒性随季节变化有差异,春季毒性最强。

  (二)中毒临床表现

  发病急,潜伏期0.5~6小时,先感觉手指、口唇舌尖麻木或有刺痛感,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并有四肢无力、口唇、舌尖、肢端麻痹,进而四肢肌肉麻痹,出现身体摇摆、行走困难,甚至全身麻痹、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三)急救处理

  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河豚鱼中毒的病死率为40%-50%,中毒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4~6小时,最快的可在发病后10分钟死亡,如超过8~9小时不发生死亡,则预后较好。

  (四)预防措施

  河豚毒素耐热,家庭烹调方法难以将毒素去除。预防河豚中毒的关键,首先是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禁河豚鱼非法上市,市民如果发现市面上有非法售卖河豚的情况,可以拨打当地工商部门电话。其次,作为消费者,须学会辨认并不进食河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省绝大部分的河豚毒素中毒均以进食河豚为主,但含有河豚毒素的食物不止河豚一种,既往也发生过食用云斑裸颊虾虎鱼、织纹螺等引起河豚毒素中毒。

1.jpg

棕斑腹刺鲀

  俗名:王鸡鱼、金鱼。分布于南非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以及中国南海、东海等海域,属于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

  特征:该鱼体背腹部具小刺,腹面自头部至肛门前有许多纵向的小沟。鼻囊圆突状。体背侧绿色。尾鳍凹形。上叶尖端和下叶缘白色。鳃孔黑色。中筛骨长方形,长为宽的2倍余。暖水性底层鱼类体长一般为130~250毫米,大者可达540毫米左右。内脏有毒。 

2.jpg

月尾兔头鲀

    俗名:粟色河鲀、规仔。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南非、马尔代夫、波斯湾、印度、泰国、菲律宾、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新几内亚、澳洲等海域。

    特征:该鱼体呈圆筒形,体表面光滑,口小。鱼体背部灰青色,腹部银白;鳃孔白。尾鳍月形,上叶黄色,下叶白色。背鳍软条11至13枚;臀鳍软条10至12枚,体长可达45厘米。生态:本鱼栖息于沙泥底质的大陆棚,偶尔也会进入河口活动,具季节性洄游。游动慢,受惊吓会吸入大量的空气或水,将鱼体涨成球状。属肉食性,以小型底栖动物为食。肝脏及卵巢具剧毒,小肠、皮肤、精巢及肌肉亦具毒,是毒性极强的鱼种,不可食用。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