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主题 > 营养与食品安全

2011年美国单增李斯特菌食源性疾病暴发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1-11-24 分享到:

事件简介
    2011年9月12-27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网站上陆续报道了一起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从2011年7月31日出现首例报告病例至9月26日上午11点(美国东部时间),共报告病例72例,死亡13例,这是10多年来美国最严重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此次暴发涉及到美国18个州,病例数分布情况如下:科罗拉多州15例(Colorado),俄克拉荷马州8例(Oklahoma),新墨西哥州10例(New Mexico),内布拉斯加州6例(Nebraska),德克萨斯州14例(Texas),印第安纳州1例(Indiana),西弗吉尼亚州1例(West Virginia),加利福尼亚州1例(California),伊利诺州1例(Illinois),蒙大纳州1例(Montana),佛罗里达州1例(Florida),堪萨斯州5例(Kansas)马里兰州1例(Maryland), 密苏里州1例(Missouri), 北达科他州1例(North Dakota), 弗吉尼亚州1例(Virginia), 威斯康星州2例(Wisconsin),怀俄明州1例(Wyoming)。13例死亡病例分布在科罗拉多州(2例)、堪萨斯州(1例)、马里兰州(1例)、密苏里州(1例)、内布拉斯加州(1例)、新墨西哥州(4例)、俄克拉荷马州(1例)和德克萨斯州(2例)。72例病例的流行病学曲线和地理分布图详见图1、图2。
    美国有关州、地区和联邦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启动联合调查,通过流行病学、溯源和实验室调查后发现这起暴发与食用来自科罗拉多州的格兰纳达波尼地区(Granada)的Jensen农场种植的香瓜(cantaloupe)相关。
病原学特征
    李斯特菌属有8个菌种,其中仅单增李斯特菌对人有致病性,引起李斯特病。单增李斯特菌为球杆状,常成双排列,革兰阳性,有鞭毛,无芽孢,可产生荚膜。根据菌体鞭毛抗原,分为四个血清型和若干亚型。营养要求不高,在室温中动力活泼,但在37℃时动力缓慢,此特征可作为该菌初步判定。能发酵多种糖类,与多种革兰阳性菌有共同抗原,故血清学诊断无意义。该菌引起致病的物质为李斯特菌溶素O,此溶素须细菌被吞噬后在细菌内生长时释放。该菌在5-45℃均可生长,在5℃低温生长是典型特征之一,经58-59℃ 10分钟可杀死,在-20℃可存活一年,耐碱不耐酸,在pH9.6中仍能生长,在10% NaCl中可生长,在4℃的20% NaCl中可存活8周。

图1 2011年美国单增李斯特菌暴发流行曲线

图2 2011年美国单增李斯特菌暴发地理分布图
临床特征
    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健康人群中的携带率为1%-5%。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有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孕妇及新生儿。李斯特菌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严重的食源性疾病。人主要经粪-口途径感染李斯特菌,感染者的症状主要有发热、肌肉疼痛,继发腹泻或其他胃肠道症状、脑膜炎。腹泻型临床表现潜伏期为8-24小时,侵袭型表现常出现在2-6周后,几乎所有被诊断为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患者均有侵袭性感染症状(即细菌从胃肠道扩散到血液或其他部分),突出的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脑脊髓炎、发热,有时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李斯特菌脑膜炎占李斯特菌病的50%-60%,患者多有基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相似,起病急,常有高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怀孕妇女感染李斯特菌的典型症状是温和的感冒样症状。然而,怀孕期间被李斯特菌感染可能导致流产、死产、早产或新生儿严重感染。新生儿感染李斯特菌后,病情严重,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感染是宫内感染所致,出生时或出生后1周内发病,常呈败血症,病死率高。迟发型感染于出生后1-3周发病,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出现拒食、多哭、易激惹、发热或脑膜刺激征。本病病死率可达30%-35%。
流行病学特征
    李斯特菌病可在春季发生,夏、秋季呈季节性增长,有地理聚集性,可呈暴发流行,但多数病例以散发形式出现。
    美国每年约有1600例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病例。1998-2008年,平均每年有2.4起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至CDC。最近最大的一次李斯特菌暴发事件发生在2002年,涉及全美9个州,报告54例病例中8例死亡和3例流产,被污染的火鸡是引发事件的元凶。不是既往每起暴发都能确定食品污染源,但调查发现引起李斯特菌暴发的主要食物有熟食、热狗、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制造的墨西哥式软奶酪,引起暴发的蔬菜类食品主要有豆芽和芹菜。1998年夏季,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出现了李斯特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甜筒、冰淇淋、雪糕等多种冷食被污染,造成许多儿童发病。
    1988年WHO报告李斯特菌检出率:水产品为4%-8%、奶及奶制品为5%-15%、肉及其制品为30%,禽肉制品为15%。引起中毒的原因常与被污染的食品未彻底加热,进食后引起发病有关。
诊断与治疗
    李斯特菌病诊断要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细菌学检验和临床检验。主要诊断依据:(1)在李斯特菌病易发季节、进食污染单增李斯特菌的食品;(2)有区别于其他常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如脑膜炎、败血症、孕妇流产或死胎等突出表现;(3)在患者血液或脑脊液、粪便中与食品中分离出同一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4)血液中单核白细胞显著增多。
    鉴别诊断:早产、自然流产或死产的病例应与B组链球菌感染、先天性梅毒或弓形虫感染鉴别。李斯特菌败血症主要应与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鉴别。新生儿脑膜炎、败血症以B组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为多,应予以鉴别。健康成人所患脑膜炎则以奈瑟氏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或病毒感染为多。
目前李斯特菌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对氨苄青霉素(首选)、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和新霉素敏感,对多粘菌素B有抗药性。有关专家认为如果仅仅是食用了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但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不需要检测标本或进行治疗。
本次暴发调查
    调查中对所有患者标本进行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检测并分析DNA指纹图谱,用以搜索属于本次暴发的病例。DNA分子分型采用了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调查数据来源于美国州、地方公共卫生实验室和联邦食品公共管理实验室建立的食源性疾病病原菌分子分型监测网络(PulseNet)。病例年龄分布在35-96岁之间,中位数为78岁。大多数患者超过了60岁或者免疫功能低下。58%的病例是女性。67例可调查到的病例66例(99%)均为住院病例。
大部分(96%)可提供进食史信息的病例报告进食了香瓜。调查人员在调查中要求患者回忆患病前一个月的饮食史,并将本次暴发的病例与CDC主动监测到的非暴发类型李斯特菌感染者的进食史进行比较分析。本次暴发中的一些患者回忆起他们食用的香瓜是洛基福特香瓜,这种瓜生长在科罗拉多州东南部的洛基福特地区。对患者食用的香瓜进行溯源发现,这些瓜来自科罗拉多州的Jensen农场,八月和九月为收获季节,并广泛分销至美国各州,本次暴发期间在一些零售店里仍然可购买到。
    科罗拉多州的公共卫生和环境相关部门对零售店和患者家庭中的香瓜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香瓜上携带的单增李斯特菌与本次暴发病例标本发现的单增李斯特菌有相同的DNA分子指纹图谱。产品追溯信息也显示这些香瓜来自于Jensen农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CDC、公司、国家公共卫生部门正在联合追查污染的原因。
    2011年9月1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表一篇新闻稿声明Jensen农场自愿召回洛基福特香瓜(Rocky Ford Cantaloupe),因为香瓜可能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并可能与一起多州单增李斯特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关。
    CDC提出建议: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怀孕妇女,不提倡食用来自Jensen农场种植的洛基福特香瓜。其它想要降低感染单增李斯特菌风险的消费者,也应该避免食用这种香瓜。虽然有些香瓜食用后并没出现感染症状,但仍建议丢弃剩下的部分。在室温或冰箱储存的香瓜中,单增李斯特菌是能够繁殖的。
预防措施
1.用自来水彻底清洗生吃的食品,如水果、蔬菜,并在切割之前用干净的布或纸巾擦干。
2.彻底煮熟生肉。
3.把热狗、肉类熟食、冷盘彻底加热后在食用。
4.不喝生牛奶、不吃未经高温消毒的软奶酪,特别是墨西哥式的奶酪。
5.保证储存食品的冰箱温度低于4℃。
事件启示
1.至9月26日,本次暴发涉及18个州中有11个州的病例数都是1例,传统的监测方式认为他们属于散发病例,不构成暴发,但调查人员通过食源性疾病病原菌分子分型监测网络(PulseNet)把全美各州的病例集中起来,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析病原菌DNA指纹图谱,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确认这是一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2.临床医生对散发病例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尽量让患者提供生物标本进行检测,医院实验室及时向疾控中心提供最新最及时的病原体信息,是临床携手疾控共同应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http://www.cdc.gov
2.唐家琪,万康林.自然疫源性疾病:科学出版社,2005:899-911.
3.陈炳卿,刘志诚,王茂起.现代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62-763.
4.李凡,刘晶星.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8版):182-183.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卢玲玲 黄琼编译
2011年9月29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