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 刘亮)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描绘了中国质量工作新图景。分析人士认为,《纲要》的发布意味着中国质量工作进入新时代,在建设质量强国过程中,企业角色不可或缺。
“由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乃至一个企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先进质量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会上,中国标准出版社社长王海东指出,从国际上看,全球有许多现代化国家,都曾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把质量上升为国家战略。
他举例指出,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提出“质量救国”口号,动员广大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质量促进法案,设立国家质量奖;20世纪90年代,韩国推出“质量赶超”计划等。
“目前,全球有近百个国家设立了国家质量奖,有超过40个国家每年定期举办质量大会。以质量升级助推经济由大到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王海东说。
从国内层面看,中国长期重视质量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制定实施了质量振兴纲要、质量发展纲要两个规划文件,持续推动质量提升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纲要》的接续出台,更加凸显了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从质量振兴到质量发展再到质量强国,标志着中国质量工作进入新时代、开启新篇章。”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田世宏近期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
在质量强国建设过程中,企业角色不可或缺。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企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此,《纲要》内容也多次提及企业,并作出系列新要求,如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等。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强调,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力,对国家财政税收、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起重要作用。过去,中国经济规模快速发展,虽然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从现实情况看,发展质量仍与发达经济体有差距,包括产品科技含量、企业利润点等。
在此背景下,李锦认为,中国提出建设质量强国,意味着中国经济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未来将有利于推动国家整体质量的提升。”
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对推动质量强国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王海东强调,建设质量强国,必须从质量管理抓起。抓质量管理,须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世界上绝大多数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都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其大大推动了世界各国的质量进步。
“企业为行业、为产业、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管理经验、思想和智慧。”王海东表示,未来,在建设质量强国过程中,需要更多企业摸索出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经验,推动中国广大企业共同成长,相互形成有益借鉴。
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政策环境支持。中国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强调,下一步,将努力在全社会为企业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如政府将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和激发企业质量发展活力;健全质量奖励制度;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以及消费者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对企业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支撑,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等。